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材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全,从国内走向国际的发展过程。中国建材行业装备技术水平的提升,推动着建材行业的快速发展,随着过去长期产品供不应求的局面彻底改观,转而呈现出产能普遍过剩的态势。而当前国内建材企业“走出去”的迫切意愿和国际市场对建材的巨大需求,推动着中国建筑材料行业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先行者、实践者率先迈出国门。因此,建材行业的优势产能“走出去”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和结果,是我国建材企业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建材行业“走出去”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其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产品出口—网点营销—技术装备出口—工程总承包—海外投资建厂5个重要阶段,目前建材行业已进入技术装备出口带动企业海外建厂阶段。总体上,建材行业“走出去”发展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一是出口贸易快速增长。上世纪50年代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矿产品出口在我国外贸出口中占有重要地位,60年代后呈下降趋势,最低年份只占我国对外贸易额的0.8%,80年代以后建材产品出口得到了较快发展,尤其是80年代末,年均增长率达到42.5%,但同时也存在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档次低、质量差、配套服务不及时等问题。进入新世纪以来,建材出口贸易快速增长,我国建材行业目前已与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贸易与合作。以建筑卫生陶瓷、玻璃纤维及制品、建筑与技术玻璃、复合材料、建筑用石材、混凝土制品等主要建材商品出口额保持年均10%至20%增长。近年来,建材出口贸易趋于稳定,金额基本保持在300亿至350亿美元,2018年我国建材商品出口贸易额达到343亿美元。
二是建材成套技术装备出口及工程总承包服务市场份额不断增加。我国水泥、平板玻璃、陶瓷、玻璃纤维等产业的成套技术装备已达到世界先进或领先水平,在国际市场份额都有增加。以中国建材集团为首的水泥工程建设总承包在错综复杂的全球经济环境下始终占据着水泥行业70%的建设市场,平板玻璃工程项目占据全球90%的市场份额。
三是建材主要产业“走出去”不断加快。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建材行业在“走出去”发展有了新的明显突破。一批建材行业的大型骨干企业直接对外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在境外收购企业、投资建厂步伐明显加快,在境外投资建厂的已涉及水泥、平板玻璃、玻璃纤维、墙体材料、石材等多个行业。以中国建材集团、海螺集团、华新水泥、福耀集团、旗滨等为代表的大型企业在国外投资与合作了多个项目,到目前为止对外直接投资额已接近100亿美元。由此中国建材行业“走出去”发展形成了产品出口与对外贸易、工程建设总承包、直接对外投资经营实体的三大主要渠道。
四是民营企业逐渐成为“走出去”主力军。建材行业具有民营企业、中小型企业居多的特点,一些优秀民营企业积极探索和实践,成为引导民企资本抱团出海的领军者,主动对接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这不仅满足了我国民营企业的对外投资需求,也推动了目的国所在地的经济发展,从而实现双赢。比如,上峰水泥在吉尔吉斯斯坦投资新建1.14亿美元的水泥生产线等,红狮控股集团与尼泊尔当地水泥企业合资建设的日产6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项目。
尽管当前中国建材工业相比国外建材巨头,在国际竞争力、跨国经营等方面均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但中国建材在工程的设计、施工、安装以及装备制造等方面的“性价比”明显优于西方发达国家,并且几十年来累积的大量优秀的经营管理与生产管理人员,已完全可以满足目标国建材产品质量与生产需求。为此,一方面中国建材行业在产能严重过剩的背景下,应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的东风,及时调整国际化战略布局,在“走出去”过程中拓展以产品出口贸易、工程总承包、对外投资、产能合作、服务业、软件服务六大渠道为主要路径,推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同步转型升级。另一方面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构建的行业“走出去”发展的工作体系初步形成,以联合会国际合作部为纽带的“走出去”平台,在组织行业贸易、工程总承包、投资“走出去”的同时,推动行业规划、标准、认证、咨询、以及建材生产服务业等代表中国建材行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有机结合,形成“走出去”和“走进去”的合作工作体系,有效支撑行业“走出去”发展。
中国建材工业70年“走出去”发展成就是全行业的共同努力结果,希望全体建材同仁在新的起点,继续发挥行业优势,打造国际竞争力,力争2020年境外实体产业收入及其他收入不低于届时建材工业总量的15%,使行业形成“走出去”和国内并举的工作格局,为最终实现建材工业去产能增效益和高质量发展、提升企业文化软实力探索有效路径。